许汜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那么,刘备是英雄吗?是。首先,刘备有英雄之志。《三卷安别农书思出粉方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来自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原打加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兵抗史府力伟输它会候才气”的出典。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气。《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360问答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今布议选句罗面否话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前面说过,刘备起兵以来,一直短广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夫仅商宜察处得限宁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案衡那对流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四独曹操。以后,又投靠过准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够议急然破里信字组旧尼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甲面居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歌注量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放测”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度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映棉宗女夫老义席担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钟套绝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刘备是英雄,关羽和张飞看出来了,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曹操不会看不出来。因此可以相信,曹操确实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也许曹操不该把这话当着刘备的面说出来,因为这等于说“和我争天下的就是你”。但这可以理解为不够稳重,也可以理解为火力侦察,或敲山震虎。意思是咱们俩谁也别装孙子。咱俩谁也不必谁更傻,或谁也不比谁更聪明。果然,刘备再也装不下去,找个机会就逃之夭夭了。
刘备跑,不难理解;曹操放,就匪夷所思。《三国演义》那个“巧借惊雷来演饰”,曹操不再怀疑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曹操没有那么好骗。可能的原因是,曹操这时还不是奸雄。到了晚年,他可是大开杀戒,杀了许多不该杀的人,包括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也可能这时曹操还需要做容人状,不肯没有正当理由就杀人。据《三国志?武帝纪》,刘备前来投靠曹操时,曹操的谋士程昱曾劝曹操把刘备“处理掉”。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从程昱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是英雄)曹操的回答则是“方今收英雄之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虽然看出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却也很清楚他并没有用武之地,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不能真正算作英雄的,也是用不着过于防范的。因为这样的人一时半会还成不了气候,不如等到师出有名的时候再来收拾他。
前两种可能,似可以解释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后一种可能,则似可以解释曹操为什么放了刘备。于是,出于一念之差的疏忽,曹操铸下大错。说起来,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不但曹操,就连刘备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在青梅煮酒的八年之后,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从山林中走出,成为刘备的总参谋长,并帮助刘备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刘备咸鱼翻身了。他不但有了根据地,而且地盘越来越大,最后竟然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
这个人的名字我们都知道,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杰出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运的天平开始向刘备倾斜。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因病不治身亡。这对曹操是沉重的打击,对于刘备,却意味着他确实时来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