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问百书>百科知识>棉铃虫是什么?

棉铃虫是什么?

2024-08-29 21:38:21 编辑:zane 浏览量:581

棉铃虫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棉铃虫是什么?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来自,俗称青虫、钻桃虫,属于鳞翅目银笑苗把波计缺贵,夜蛾科。全国棉区都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受害较重。尤其进入9360问答0年代,连年大发生,造成棉花严重减产。棉铃虫证倒皮居世板属杂食性害虫,为害粮、棉、油模套赶福酸、瓜、果、菜、花卉、内药材等200多种植物。幼虫蛀食棉花蕾、花、铃;降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为害状

幼虫孵化后,啃食嫩叶肉、嫩梢、幼蕾、花、铃等器官。第二天大多数移到生长点,幼蕾苞叶敌验难诉期要似重支内或上部果枝嫩梢上取食。第三天蜕皮后幼虫吐丝,缠绕嫩尖,藏在美温水速故染报处企入永里面为害,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10多个蕾铃。主要为害生长点和幼蕾,顶心变黑褐色而坏死,形成分杈的多头棉。3~4龄幼虫常由棉株上部向下部移动,逐果枝钻入蕾、花、铃内为害。蕾期幼虫蛀入蕾中取食,虫粪排出蕾外,游学短船氢引周字零苞叶张开变黄而脱落德观苗建够风面。5~6龄幼虫可为害青铃。幼虫从青铃基部蛀入,蛀食一空,仅留铃壳,有时仅食1~3室,余部也会引起腐烂。蛀食科去粮铃时虫体大部外露,虫粪排在铃外。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选光杆20毫米,翅展27~40毫米。前翅颜色多变,一般雌蛾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灰绿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基线为双线,不明显;亚基线双褐线,呈锯齿形;环状纹圆形,有褐边,中央有1褐斑;肾状纹褐色,中央1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2个褐纹;中横线褐色,呈微波浪形;外济级控独界族律快横线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8个白点,外缘有7个红褐联存到短波妈额宜维色点。后翅灰白或褐色,翅脉深褐色,翅端棕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纹,外缘1茶褐色宽带,带纹中央有2个物信纪规什田相连的月牙形白斑。腹背青灰色、淡灰褐或赤褐色;前足胫节有侧刺。雄蛾腹部末端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卵长球形,馒头状,0.51微米×0.46毫米。卵初产乳白色,有介总孩挥宪欢毫究果光泽,后变成黄白色,卵顶有1紫黑色圈,将孵化时为紫褐色。种强获上绿初孵幼虫青灰色,头壳漆黑色,身上条纹不显,前胸背片褐红色。幼虫为5龄,前胸盾板的斑纹千胶冷正张供相蒸千诉绿和体线随虫龄变。体色变化较大,大致可分4类①体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行袭气门线淡黄色;②体淡绿色,植境械限杨亚志气门线白色;③体黄白色,背线、亚背线浅绿色,气门线白色;④体淡红色,背线、亚背线为淡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片黑色。1龄体长1.8~3.2毫米,头宽0.21~0.2倒农论8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表线不明显,臀板淡黑色,三角形。2龄体长仔带丛4.2~6.5毫米,头宽0.38~0.46毫米,头黑褐或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背和两侧出现浅色线条,臀板浅灰色,三角形。3龄体长9~12.2毫米,头宽0.59~0.79毫米,头淡褐色,出现大片褐斑和相连斑点,前胸背板两侧绿黑色,2纵纹明显,气门线乳白色,臀板淡黑褐色,斑纹变小。4龄体长10.4~16.8毫米,头宽1.1~1.27毫米,头淡褐带白色,有褐纵斑,前胸背板出现白色梅花斑,体表出现黄白色条纹,臀板斑纹退成小纵条纹。5龄体长16.5~29/0毫米,头宽1.44~2.06毫米,头较小,有小褐斑,前胸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线不清楚,臀板斑纹消失。6龄体长30.8~40.2毫米,头宽2.56~2.80毫米,头淡黄色,白色网纹显著,前胸背板白色,斑纹复杂,体侧3条线清晰,扭曲复杂,臀板斑纹消念樱失。老熟幼虫体长32~50毫米,头部黄褐色,有褐色网状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黄白、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或4条,气门上线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的白纹;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下缘相遇;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各腹节上有刚毛疣12个,刚毛较长。化蛹前有预蛹期,一般3天,虫体收缩,体色灰暗,胸足前伸,后足萎缩,不能爬动,只能扭动。蛹长14~23.4毫米,体黄褐色,纺锤形。腹部第五至七节背面和腹面有7~8排比较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第四节背面刻点较稀。腹部末端圆形,有1对小突起(臀棘)。

发生特点

棉铃虫在各棉区1年发生2~6代,华北棉区发生4~5代,冀中南、鲁与豫北,一般1年发生4代。棉铃虫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回升达15℃以上,开始羽化。成虫有昼伏夜出、分散产卵的习性。一般夜里活动、交尾、产卵。当5日平均气温在23℃时,适于成虫产卵活动。成虫多在白天隐蔽在发蔫的杨树枝把和玉米、烟叶心叶内,以及茂密的棉花叶片的背面,夜间出来取食、交尾、产卵。有趋化性、趋光性。黑光灯、杨树枝等对其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出土,特别是雨后常出现蛾峰。羽化的雌蛾当夜即可交尾、第二至五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10天。成虫飞翔力强,取食花蜜后卵巢发育良好,产卵量大增。1头雌蛾产卵最多达5000粒,一般500~600粒。边飞翔,边逐棵分散产卵。第一代多产卵在小麦田和其他早春作物上,特别是在小麦穗上产卵集中,一般发生量较小。第二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迁入棉田,产卵于棉株的顶尖、嫩叶、叶柄、苞叶、幼蕾和嫩茎上。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棉苗。第三代一般在棉株中上部幼蕾、花、铃以及嫩叶、群尖上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造成棉花蕾铃脱落,形成无桃棉。第四代发生在晚播棉和夏播棉上。产卵于花蕾和苞叶上,8月中下旬,幼虫蛀食棉花。每667平方米棉田内有20~30头雌蛾,在条件适宜时,能形成严重为害。棉铃虫蛾对棉花的产卵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类型的棉田,落卵量悬殊很大。幼虫多在清晨和傍晚孵化后,先吃掉卵壳,后转移为害。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于当年10月后以蛹在土中越冬。棉铃虫喜温喜湿,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70%以上,温度高,雨水多的年份,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秋耕深翻、冬灌灭茬可消灭一部分在棉花、玉米、豆子、花生、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地边、畦埂上的越冬蛹;实行粮棉间套种或轮作,推广小麦早熟品种,切断幼虫食源,可影响虫体发育,减少虫量,降低第二代虫源基数;利用棉铃虫成虫在杨树枝、玉米心叶内潜藏的习性,在棉田种植玉米等诱集带,每667平方米种植玉米、高粱80~100株,并坚持每天早上捉蛾,可保护天敌,降低棉田落卵量;利用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除顶心、打群尖以及无效花蕾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等措施,减少田间虫量。

(2)物理防治。利用棉铃虫的趋性,在1、2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每667平方米插10把杨树枝把(每把用10根带叶的60~70厘米长小叶杨枝条捆绑而成)每天早晨组织农民捉蛾,或在大面积连片棉田,每6.7公顷安1盏高压汞灯,灯下修1平方米大小的水泥池,池中盛水,水面滴柴油,开展大面积诱蛾,以减少棉田棉铃虫的发蛾和落卵量。

(3)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的性信息素即性诱剂,在大片棉田(66公顷以上)可1300~2000平方米放置1个诱捕器,一般田每667平方米放1个;诱捕器口径30厘米左右,器皿内盛水,并放0.1%洗衣粉,水盆上系1个含性诱剂的橡皮头诱芯,离水1厘米,用3根棍支撑田间,高出作物10厘米。在棉铃虫发蛾盛期,每天可诱集大量蛾子,可控制棉铃虫的发蛾量和落卵量。

(4)生物防治。利用自然天敌,如棉铃虫茧姬蜂类、赤眼蜂类、小蜂类等可控制低龄幼虫;利用草蛉、马蜂、小花蝽、草间小黑蛛、及螳螂、青蛙、麻雀等可以控制大龄幼虫。有些天敌还可捕食卵。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667平方米用含80~100亿伴晶孢子的Bt乳剂200~250克,稀释200倍,或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化7平方米40克,在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常规喷雾,对1代棉铃虫在小麦田卵盛期喷雾防治,可控制棉铃虫卵和幼虫。

(5)化学防治。第二代棉铃虫一般掌握百株棉花有卵80~100粒,可采用点心、涂茎防治,用内吸性有机磷100~200倍液点涂顶尖或涂茎;或用Bt乳剂在卵盛期喷施,也可与有机磷农药混用;第三代棉铃虫产卵分散,而棉花已进入现蕾盛期,棉株自身补偿能力减弱,重点保护蕾铃为主,当百株累计卵量达40粒或残虫5头时,可用25%甲胺磷或50%棉铃宝或20%灭多威或50%新光1号、凯明1号、灭铃灵等农药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要掌握住上翻下扣,四面八方打透,保护蕾铃;第四代重点是晚播棉和夏播棉,在百株累计卵量100粒(夏播棉40粒)或治后百株残虫10头时,可用20%灭多威或灭铃灵、棉铃宝等喷雾防治。并注意玉米、花生、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以压低越冬虫源基数。

版权声明:文章由 大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awenbaishu.com/article/7749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