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问百书>百科知识>南渡北归是讲什么的

南渡北归是讲什么的

2024-07-25 05:46:49 编辑:zane 浏览量:579

南渡北归是讲什么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南渡北归是讲什么的

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在我写下这篇文时,距看完南渡北归已逾一周。七天的时间,说长不长,但已经足够平息一次热血沸腾了——现在可以在键盘上冷静地敲着字,这些字都是褪去狂热后的感悟,正因如此,才更偏客观吧。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书写至文革,此时,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终究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印象深刻的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胡适,梅贻琦——文中并没有牵扯到他们过多著作,读起来丝毫不觉艰涩。

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并不漫长却艰辛地一路,这些名字不再是烟云,伸出手,你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也是《南渡北归》的另一种意义——读完这本书,你大约会忍不住地去探寻那个时代背后更多的细节,对他们的著作也有了翻阅的欲望。我想,一本好书的特点,大约就是让人们读完它后仍意犹未尽,并以它为跳板,接触到更多想看的书吧。

如果离开一板一眼的书籍介绍,用自己的方式和心情来介绍这本书。

我想我会说,这是一本无用之书。把此书读完的人,大约时间充裕且至少有或浓或淡的历史情怀——六十万字,通读下来要几十个小时。在这个飞速看向未来的时间,有谁会慷慨地抽出几十个小时去看二十世纪初期人们的生死离别呢百年前再激荡的风云,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洗涤,也就成了后人眼里无关紧要的烟云。

所以,如果你想看这本书,就要准备好,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做个寂寞的人。

你大约会沉浸到这本书里,可是你深夜时分的感叹很难找到人分享。那些让你流泪的故事,你千万要忍住——忍住别用力地向身边人宣传。你的语言总是乏味,你激动地手舞足蹈,若对方恰好没有这份心情,你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回馈。

荡气回肠的瞬间,准备好一个人咀嚼。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这些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这本书比《四世同堂》动人——因为这本书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

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

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

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因为有这“最后一批大师”,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

中国式的风骨,以及家国情怀。

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与梁思成驾车潜入清华园,在日军眼皮底下抢运出一坛镭。千里跋涉后,赵忠尧丢掉了所有的随身行李,却没有放弃这做实验用的镭。

在逃亡路上临时组成的西南联大,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忘了。”

风雨如晦,他牵念的仍是北平这一批老建筑。这份痴傻和诚挚,真让我陌生。

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西风残照,荒草萋萋,一代建筑宗师死于某场六十年代的浩劫,他亲手为父亲梁启超,妻子林徽因设计了墓碑,他自己,却埋骨无名之地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曾被迫南渡的朝代北归成功——正如陈寅恪所说“北归端恐待来生”是也。

而这些漂泊西南的文物和学者,在1945年,竟有了再次踏上北平故土的机会。可惜四年之后,又成别离,在国民党“抢运学人”计划中登机南飞的人,在大陆的历史中几乎被隐密而巧妙地遮掩——这些为家国故土奉献半生的“海龟”们,最终埋骨于小岛之上。

那些执意留在新中国想为初生祖国奉献力量的学者,也最终死于大陆上演的疯狂浩劫。

走或是留,都是历史之痛。

开采殷墟的清华教授李济在抗日战争时护送文物南下,如今,他又要护送文物驶向台湾了——风雨飘摇,一人,一船,几箱文物。等风声渐息,李济和他此生挚爱的文物便漂到了陌生的小岛。

无数人和无数文物图书,在这一年被硬生生地拔地而起,来到了水土不服的异地,成为上世纪历史造就的独有异客。

该庆幸的是,我读这本书时恰巧在北京。所以放下书本,就可以去老北大看红楼,可以去故宫看城墙角楼。

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风霜,他沉稳且波澜不惊——即使是世纪之变,也不过是拂过他厚重城墙的几片落叶罢了,但对那些生命来说,却是真实地,永远无法挽回地坠落。

到天坛时,已是下午五点。游客开始三三两两地出门,夕阳掠过天坛,明明壮观的景色,却氤氲了说不出地伤感唏嘘。

天坛竟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参与了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狰狞波涛都没有上演。

没有人为他们驻足——如果林徽因的脸蛋清楚些,可能还会有人投去匆匆一瞥,可惜这是张模糊的黑白照,连唯一的引人注目之处也消失了。

再走两步,我突然停下脚步——那是张零八年的彩照,阴霾和黯淡都在这两步之内褪色,自信张扬的志愿者举着火炬,背后是沉静屹立的天坛。

古与今的相互辉映让人感叹,中国,该会为此刻骄傲吧。

毕竟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该有铭记时间的建筑。

为了展现出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们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

版权声明:文章由 大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awenbaishu.com/article/3097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