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节的来历和寓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皇朝为了征伐侬智高,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征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屡攻不克。此时已近农历元宵节,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侬智高。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炮竹”而狂舞龙。
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狄军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戒备。结果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克昆仑关。
之后,人们将如此舞龙视为一种吉祥之举,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如今,每年一度的宾阳炮龙节已经成为宾阳县一带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节日里,参与的群龙达到上百条,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魅力。
炮龙节的来历和寓意
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北宋将军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
寓意:象征了除旧岁,来年兴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