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用什么量子卫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墨子号。
近日,光量李叶父拿希乱子计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处理两项成果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水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4岁生日。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这颗超期服役2本念落能该年的“老”卫星仍然捷报频传。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领衔的合作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场受房许硫刚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这也是“墨子号”4年间产生的第5篇《自然》《科学》论文。
随着一项项科学实践验的成功,卫星量子通信的应用前景日益清晰。
“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主任设选适计师任继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读博时第一次听潘建伟作报告的情景。“太神奇了,就及三位时底获像听一个科幻故事。”他回忆曲乙航般说。
在场的很多人可神井能也跟任继刚一样,把量子科技当成科幻故事。而作报告的那个人却是认真的。
2003年,潘建伟陷入量子通信研究瓶颈。由于光子在光纤传输时损耗太大,传输100公里只剩下1%的信号到达接收端。何季而外太空因为几乎真空,光信号损耗非常小,潘建伟破天荒地提出了“上天”这个“大胆且疯狂”的方案。
当时,他向博士生彭承志科普量子通信的发展前景,当说到需要通过太空实现长距离传输时,彭杂阶相推始确黑换承志认为“这是一个遥包务三未去西不可及的梦想”。他问潘建伟:“这个事,是不是挺牛的?”潘建伟想了想,很肯定地回答:“肯定牛,是夫旧用团克流有因倒好世界上最牛的,至少是之一。”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在合肥大蜀山山顶开始了第一个实验考针阳省娘异秋英养,于2005年实现了13公里的量子纠缠分发。这个传输距离超过了基室情大气层的等效厚度,从而证实了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2009年,团队在青海湖开展百公里量子角输群居纠缠分发实验。当时,团队里的3位主力——2007年博士毕业的任继刚、2009年博士毕业的印娟、2010年将要博士毕业的廖胜凯,后来分别成为“墨子号”3个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岛上通信信联景压作上号极差,几位年轻人没什么消遣,晚上做实验,少犯委就于白天借着搭建的无线网桥开例会。2012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
2017年,利用“墨子号”,他们将量子纠缠分发的距离再提高一个量级,达到1200公里。
从大蜀山的13公里到天地间的上千公里,潘建伟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地验证了量子通信的可行性。